学术活动沦为秀场?学者频繁亮相却敷衍交流引质疑

客畅网5月6日讯,签到拍照即离场、形式化应付差事、同一份演示文稿四处套用,这已成为部分科研权威人士辗转各类活动的真实缩影。

科技日报刊发评论指出,学界大咖"走穴式"参会现象亟需整治。

评论提到,当前在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及研究单位组织的各类研讨活动中,时常可见知名学者的身影。专家携带学术成果参与交流,本应助力前沿知识传播,激发创新思维碰撞。

但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科研工作者过度参与社会活动,频繁现身各类场合,已然对学术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典型表现为,部分专家不加筛选地接受各类论坛邀约,"日常行程被会议填满",俨然转型为"学术活动家"。

更存在两种异化现象:一类专家仅完成亮相环节便匆匆离场;另一类则缺乏充分准备,报告内容数年如一日,既无创新成果呈现,亦无学术观点更新,导致参会价值大打折扣。

文章强调,学者参与必要学术交流本属职责所在,但过度投入各类活动将严重挤占科研时间,助长浮躁风气。尤其院士群体作为学术标杆,其行为模式直接影响青年研究者价值取向,敷衍了事的"打卡式"出席更显失责。

为解决这一顽疾,评论建议科研机构完善管理制度,细化学者外出交流规范,建立惩戒机制确保执行效力。学者自身更应主动拒绝无效社交,专注学术深耕,切实发挥表率作用。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cnmi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