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畅网5月9日讯,央视新闻披露,广东珠海横石基沙滩及木头冲沙滩区域近期出现大量半透明胶状生物体,多位游人误将其认作废弃塑料袋并徒手触碰。海洋专家紧急提醒,这些实为剧毒水母,接触后极易引发刺胞动物蛰伤事故。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近海分布着超过30种携带毒素的水母品种,其触须布满微型刺丝囊,内含神经毒素及溶血性毒液。
被蛰部位通常会在接触后立即产生灼烧样痛感,随后逐步发展为红肿、条索状皮疹,伴随剧烈瘙痒与持续刺痛。轻度蛰伤约一周可消退,重度患者则会出现特征性鞭痕状皮损,继而形成水疱、表皮坏死乃至深层组织溃烂。
生物毒理研究表明,水母毒素主要由多肽类物质构成,包含溶血因子、皮肤坏死因子及致命性神经毒素。中重度蛰伤可能引发全身中毒反应,部分患者在数小时内即出现多系统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持续性头痛及意识模糊,心血管系统受累则出现过敏性休克、心律失常及溶血危象,严重者可因急性呼吸衰竭导致生命危险。
遭遇水母蛰伤需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1. 使用硬质工具(如镊子或木片)移除残留触须,严禁皮肤直接接触;
2. 立即用海水或食醋冲洗伤口,淡水可能激活未释放的刺丝囊;
3. 利用剃须膏润滑后,用刮刀或信用卡边缘清除表皮毒素囊;
4. 反复醋酸溶液消毒,保持创面暴露,必要时服用抗组胺药剂并外敷抗菌药膏。
特别提示,每年春季珠海近岸水域进入水母活跃期,尤其需警惕剧毒的僧帽水母。该物种毒性与陆地毒蛇相当,其触须蛰伤致死率高达68%,发现时应立即撤离至安全区域。
僧帽水母(学名:Physalia phys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