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劳动法框架下小米工时制度合规性分析

四月末,小米集团因内部考勤制度调整意外引发公众热议。

多位在职人士在职业社区平台透露,该公司推行工时竞赛机制,规定员工单日工作时长需超11小时,若出现低于8小时的情况须提交情况说明书。

客畅网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不同事业群考勤标准存在差异,但普遍高于行业水平,"部分团队日均基准为10.5小时,极端部门甚至要求15小时",这些规定多以非正式方式传达。

有内部人士反映,即便日均12小时工作时长仍面临绩效约谈。第三方派遣人员管理更为严苛——每日必须驻留办公场所满11小时,缺勤者次日即被追责,"累计未达标者将面临解约风险"。

据接近管理层的员工透露,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属实;该考勤体系始于去年春季,先经集团决策层决议后逐级口头传达。

某研发部门工程师表示,全员均需遵守加班制度,其中智能汽车项目组工作强度最大,"常规作息已接近朝九晚十模式"。其同时指出,多数加班存在效率问题,"全年真正满负荷运转仅集中在旗舰产品周期"。

从现行法规层面审视,该企业考勤制度存在明显瑕疵。我国劳动基准法明确规定每日标准工时为8小时,周累计不得突破40小时。特殊情形下企业安排延长工时,月累计不得逾36小时。若按日均11.5小时计算,周工作时长将达57.5小时(5日制),严重突破法定上限。

工时竞赛机制涉嫌变相实施末位淘汰。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司法解释已明确,用人单位不得以绩效考核末位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关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企业通过非书面形式传达考勤要求的做法,若查证属实,可能涉及刻意规避法律证据留存,这种"无痕管理"模式加剧了制度违规的严重性。

截至目前,涉事企业尚未作出官方声明。若调查证实违规行为存在,该企业不仅面临国内劳动监察处罚,其全球化战略布局或将遭遇欧盟新型劳动立法的多重制约

跨国经营新挑战:欧盟劳动权益法案

欧盟议会最新通过的《反强制劳动法案》(2024年12月生效),核心条款明确规定全面禁止涉及强制劳动环节的商品流通,适用范围涵盖全产业供应链,无企业规模及产品类别豁免。

该法案对"强制劳动"的界定具有广泛解释空间。需特别注意的是,其将超时劳动纳入判定标准——日均超8小时或周累计突破40小时即可触发审查机制。

法案定义不仅包含传统意义的强制劳动,更延伸至非自愿性过度劳动。参照欧盟《工时指令》(2003/88/EC)要求,成员国需确保员工周工时上限48小时(含自主加班),并保障每日连续休息时间不少于11小时。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cnmi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