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技术命名规范引争议 厂商模糊化标注被指误导消费市场

客畅网5月4日讯,根据"北京科协"官方平台披露,在北京市科协、市委网信办及首都互联网协会联合监督下,北京科技传媒协会与属地网络辟谣联盟最新公布了4月科技类谣言澄清报告。

该报告特别澄清了"启用辅助驾驶等同自动驾驶,可完全解放驾驶员"的认知误区。

事实核查:此类操作既触犯现行交通法规,更对公共交通安全形成重大隐患。

技术分析显示,两种驾驶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多位行业权威强调,当前车载智能系统仍属辅助型技术,核心价值在于提升行车安全系数与操作便利度,与完全自动驾驶存在技术代差。

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标准,2022年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驾驶系统划分为L0至L5六个层级。前三个等级(L0-L2)明确界定为驾驶员主导的辅助系统,后三个等级(L3-L5)才属于系统主导的自动驾驶范畴。

技术专家指出,现售车型配备的最高仅达L2级别,即集成式驾驶辅助系统,主要功能包括:

· 车道保持技术(LCC)

· 智能巡航控制(ACC)

· 自动跟车系统

· 前车启动预警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厂商宣传的L2+、L2.5等概念存在技术包装嫌疑,即便达到L3级别也仅属限定场景下的有条件自动驾驶,仍需驾驶员全程保持接管准备。

交管部门提醒,使用辅助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必须持续关注路况并保持双手接触方向盘,系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判断。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cnmi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