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相机里的减光黑科技是如何工作的?

近期关于“松下新款影像设备可能搭载电子减光系统”的讨论引发关注,个人认为这项技术应用于传统微单的可能性较低。

在现有传感器技术条件下,若采用电子减光方案将被迫取消物理快门组件,这对综合拍摄性能会造成显著影响。

减光滤镜的核心作用

减光滤镜主要用于控制入射光量,在静态摄影中可延长曝光时间实现特殊效果,例如雾化流水等场景。在动态影像领域,其价值体现在维持合理运动模糊——遵循180°快门法则,即帧率对应快门速度为1/(2×帧率)秒,如24帧视频需保持1/48秒快门。

(多家专业影像媒体对此有详细解读,有兴趣者可查阅相关资料)减光装置如何分类?

按调节方式可分为固定式与可变式两种形态,安装位置则涵盖镜头前组、内置于光学结构、后置滤镜架及感光元件前端等多种方案。


▲ 外置式滤镜组件实例

对于可更换镜头系统而言,整合在卡口或感光元件前的减光系统具备显著优势:适配各类光学结构复杂的镜头,避免重复购置不同口径滤镜的额外支出,同时提升拍摄现场的调整效率。


▲ 某品牌卡口集成式可变减光装置

可变减光技术实现路径

当前主流方案包含三种技术路线:- 偏振叠加方案,通过两组偏振片角度变化调节通光量。

优势在于成本可控且支持无极调节,但存在高减光倍率下易产生色偏与条纹干扰的缺陷。


▲ 典型可变ND滤镜结构

- 机械切换方案,采用多片滤镜轮盘结构。常见于专业摄像设备,优势是画质稳定,但需要较大内部空间。


▲ 某品牌专业设备ND模组

- 液晶电子控制方案,利用电控液晶层改变透光率。这种方案体积紧凑,支持自动曝光联动,在固定快门、光圈及感光度时提供额外曝光调节维度。


▲ 电子减光系统应用实例

该技术最早由某日系厂商实现商用,近年国内多个影像设备商也推出了类似解决方案。

集成式减光系统的物理限制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内置减光装置都会影响传统焦平面快门的布局。因此现有集成该功能的设备多为专注视频摄录的专业机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cnmi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