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本土汽车制造商已形成统一认知: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上半场聚焦电动化,下半场转向智能化。电动化阶段的角逐主要由动力电池与驱动系统供应商主导,而智能化阶段的比拼则转向半导体、运算能力、人工智能及软件系统的综合较量。
本届上海国际车展的焦点同样集中于新兴品牌,各厂商纷纷展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及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在车企加码智能化的进程中,支撑技术落地的核心半导体平台正扮演日益关键的角色。
全球移动处理器市场龙头联发科,在车载领域甫一亮相即引发行业震动。其去年推出的多款座舱芯片中,基于3纳米工艺打造的CT-X1已跻身行业顶尖产品序列。本届展会期间,该企业联合英伟达推出的天玑C-X1旗舰平台更引发关注,这款集成双AI引擎的3纳米方案或将成为高端智能座舱的标配选择。
一、移动芯片巨头布局车载系统的战略考量
在解析产品前,有必要探讨这家移动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为何切入汽车电子赛道。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联发科占据全球手机处理器34%市场份额,意味着全球每三部智能终端就有一部搭载其方案。在移动市场确立优势地位后,开拓新兴增长点成为必然选择。
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催生庞大需求,车载系统不仅需要处理多屏交互、增强现实显示,更要支撑复杂AI算法与实时数据处理。据行业预测,车载半导体市场规模正以双位数增速扩张,成为科技企业竞逐的新蓝海。
联发科早在八年前便开始布局车用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2000万套。技术积累使其能将移动端3纳米工艺导入车规级芯片,今年推出的C-X1平台更融合英伟达最新图形架构,实现计算性能的跨越式提升。
二、技术解析:C-X1如何定义行业新标准
该平台采用Arm v9.2-A架构12核处理器,整合英伟达Blackwell GPU与专用AI加速单元,AI运算能力达到400TOPS。从三个维度可见其突破性创新:
1. 工艺制程全面领先:相较于主流7纳米方案,3纳米工艺使晶体管密度提升60%,同等性能下功耗降低近三分之一。此前搭载同系3纳米方案的测试平台性能已超越竞品80%。
2. 异构计算架构革新:通过CPU、GPU与NPU的协同运算,系统可并行处理12路视频流数据,支持端侧运行百亿参数大模型。其AI算力达到同级产品的十倍量级,为多模态交互奠定硬件基础。
3. 舱驾融合新范式:平台与英伟达智驾系统共享底层架构,支持算力资源动态调配。座舱系统可调用智驾模块的感知数据优化交互体验,智驾系统亦可获取座舱状态调整控制策略,实现跨域协同的智能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