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曾有一项任务因流程繁琐而被你无限期搁置?
坦白说,这正是我长期面临的困境。自智能机时代开启,我便持续探索各类时间规划工具,试图找到破局之道。
逐渐意识到,对规划达人而言,基础日历已足够应对工作安排。但于抗拒计划者而言,在待办清单中逐项填写截止期限、分解子任务、分配优先级,本身就是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启动过程。
我与日程应用的关系犹如矛盾伴侣——唯有在任务堆积如山的危急时刻,才会咬牙将事项逐个录入系统,设置提醒与期限。一旦压力稍减,这些数字管家便被打入冷宫。
对于重要却不紧迫的事项,例如筹备拳击课程这种需要装备采购与课程比对的复杂任务,任何任务清单工具似乎都难以真正推动进程。
作为时间管理软件的资深使用者,本已对这类工具丧失期待。主流产品的功能设计大同小异,仅在界面美观度与操作复杂度上存在差异。
然而最近偶遇的一款AI原生应用Splitti,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在时间管理这个理论体系成熟(四象限法则、番茄钟、GTD等)却创新乏力的领域,这款产品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了突破,意外地成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助力。
AI原生化日程工具的创新实践
这款最初在小红书引发关注的工具,由海外独立开发者打造,率先在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社群引发讨论。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智能算法,帮助注意力分散人群快速启动任务。
初次启动时的体验便与传统工具大相径庭。用户需先完成个性化档案建立,包含基本信息与规划痛点。以我为例,输入「科技撰稿人、INTP人格、受猫咪工作干扰」后,系统即刻生成详尽的用户画像,并提出针对性追问。
自然语言输入任务后,AI引擎自动解析需求,智能拆解为可执行的子任务链。例如「学习拳击」被分解为场馆调研、装备购置等具体步骤,每项子任务自动分配预估时长与期限。
深度使用中更发现其自适应特性:当录入写作任务时,系统自动添加「寻找无猫干扰环境」的特殊提醒。随着使用数据积累,AI生成的规划方案愈发贴合个人工作模式。
系统内置的四象限智能分析模块,能基于用户画像自动归类任务优先级。作为科技作者,「撰写机器人专题」被精准归入重要紧急象限,而健身计划则置于非关键区域。